記者古可絜/綜合報導

「陽明山下四十載,復興崗上音律傳」,前政戰學校音樂系系主任劉燕當教授日前辭世,家屬以父母之名,在母校成立獎學金,藉以紀念他雖放下一生教職生涯,仍持續讓琅琅音律在復興崗遠久流傳。

系統化音樂美學教育 貢獻卓著

劉燕當於民國33年入伍,因對音樂的嚮往與喜好,民國40年考進政工幹校(國防大學政戰學院前身)第1期音樂組,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。直至民國81年以系主任職務退休,在母校執教近40年。他退而不休,仍於多所大專院校音樂系及高中音樂班執教十數年,為教育界貢獻良多。

早期國內音樂教學研修環境艱苦,教學資源不足,劉燕當為此自修英、日文和義大利文,不僅翻譯科普蘭所著《怎樣欣賞音樂》,也出版《德弗夏克傳》研究專著;退休後赴捷克旅行時,特將已絕版著作贈與德弗夏克紀念館,成為該館甚為珍貴的中文典藏書籍。此外,他出版的《中西音樂藝術論》、《中國音樂史綱》等書,皆為近幾十年來,各大專院校及中學音樂研習學生,在音樂史和樂理的重要課本或參考書籍。

除音樂系通識課《音樂史》和《音樂欣賞》,劉燕當體悟古典音樂的哲學底蘊,認為「音樂欣賞牽涉的背景就是歷史,要更高就牽涉評論,評論就需要有美學修養」。因此,系統化建立國內較少接觸的《音樂美學》課程,在國內音樂界享有極高的評價和尊崇。

鼓勵文藝音樂創作 啟發後進

回顧早年軍中廣播電臺(現今為漢聲電臺)時期,劉燕當與母校第4期蔡伯武老師共同製作「音樂花束」節目,並於民國56年獲得第3屆金鐘獎最佳音樂節目大獎殊榮。

民國65至71年擔任母校音樂系主任期間,劉燕當秉承系訓「唱出人性聖潔的心聲,激起自由正義的共鳴」,並在當時特殊使命下,鼓勵系上從事文藝音樂創作;如大合唱《龍族之聲》和國內第一齣中文原創歌劇,動員逾300人的《雙城復國記》製作演出,都是與學校師生共同努力的成果。

在學生眼中,劉燕當治學嚴謹、一絲不苟,但他授課講義中親筆抄錄的譜例,卻啟發無數後進,其「腹有詩書氣自華」的一代音樂文人大師形象,永刻師生心中。

哲人已遠,劉燕當今年春天演奏完人生最後一段樂章,畫下一生辛勤耕耘音樂教育的休止符;但相信代代相傳的音樂人,會繼承音樂的旋律,並迴響於現在和未來的復興崗。

劉燕當系統化建立《音樂美學》課程,在音樂界享有極高評價和尊崇。 (家屬提供)

劉燕當教授「腹有詩書氣自華」的一代音樂文人大師形象,永刻世人心中。(家屬提供)

民國56年劉燕當教授獲第3屆金鐘獎最佳音樂節目大獎。(家屬提供)

民國56年劉燕當教授獲第3屆金鐘獎最佳音樂節目大獎。(家屬提供)